(圖片來源:網路)
端午節,是一個綜合很多地方文化變遷的節日,
是有著一系列的脈絡可循,華夏民族在炎黃時代,都還是在北方居住,
被打敗的部落則往南方或是西方遷移,
因為水路在當時還十分的困難,即便是差距約2500年後的匈奴,
也是從陸路攻打歐洲和南宋,卻沒跨過太平洋打到美洲。
童鞋們,歷史課開始了呦!
華夏民族的遷移,是由北而南,由西往東,
端午節也是按著這條路逐漸形成,「端」是開端的意思,
「午」則是地支的後半第一個,
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戍、亥),
在夏曆中,寅月就是1月,所以午月就是5月,
很早的古代其實是稱作「端五」,後來才逐漸變成「端午」。
這正是節氣中的「芒種」,在這時節裡,
大陸北部的氣候不穩且忽冷忽熱,容易感冒、生病,
重陽的雄黃酒,因為能強身健體,也搬出來加減用,
端午節常插在門口的艾草、菖蒲(水劍),有驅毒蟲之用,
五色手環則是避邪之意,香包是討吉利,
這些都會是在這時候隨處可見的裝飾品,也是古人的智慧。
端午,原本祭拜的是水神 - 龍王,
希望一切風調雨順,人民有好的收成,才會健康富足。
關於龍的傳說,在中國的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角色,
《博雅》:有鱗的叫蛟龍,有翼的叫應龍,有角的叫虯龍,無角的叫螭龍。
《述異記》:蛟千年化龍,龍五百年化角龍,千年化應龍。
《瑞應記》:黃龍是神精,是四龍之長。
原來黃龍是最大的,所以中國皇帝才會用黃色的龍袍!
西元前480年,有個人名叫伍子胥(ㄒㄩ),是春秋時代楚國人,
也是太子的老師,後來被捲進政治奪權,楚平王設計殺害其父子,
伍子胥顛沛流離,由於名聲尚好,一路得貴人相助,
最後逃到吳國協助闔閭吳王繼位,後來還作為相國公,
帶領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的就是他!
又因為功績卓越,遭人陷害,吳王賜劍命令自盡,
並於農曆5月5日,將其屍體丟入錢塘江中!
後來勾踐臥薪嘗膽在吳國內起義,吳國就在一片血戰中滅亡,
越國則接收吳國所有土地,復國成為新的大國,
也就是後世稱的吳越之地。
百姓對於伍子胥十分懷念,
他是讓吳國能安定的關鍵大臣,卻落得如此下場,
從此以後,農曆5月5日從祭拜龍王的日子,
變成是祭拜浪潮神 - 伍子胥的節日,
不過最大的浪潮其實是在農曆八月,
漸漸的,此故事就與端午節分道揚鑣!
伍子胥自盡 (圖片來源:網路)
一百多年後,也就是西元前300年左右,
這是戰國時代,一樣是楚國,這國家不僅是還活著,
還併吞了吳越,嚴然就是個大國!
這時又出了位有名的臣子 – 屈原,他是楚懷王的重臣,
不但參予制定法令,也負責外交大事,
有一次楚懷王不採納屈原的建議,與齊合縱抗秦,
反而聽信張儀的詭計,向秦投懷送抱,
屈原氣得罷官自我流放,後來懷王請屈原復職,懷王死於秦國境內,
而楚頃襄王不久便繼位,又是繼續抱著秦國大腿,
對於屈原的諫言不理不睬,並將其流放到江南,
《離騷》就是這時期的作品,他最後來到安徽的汨羅江,投江自盡!
曾經紅了一陣子的高中學生作品,看看就好...=w=
《漁父》:
屈原既放,游於江潭,行吟澤畔,顏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
漁父見而問之曰:「子非三閭大夫與!何故至於斯?」
屈原曰:「舉世皆濁我獨清,眾人皆醉我獨醒,是以見放。」
漁父曰:「聖人不凝滯於物,而能與世推移。世人皆濁,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?
眾人皆醉,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?何故深思高舉,自令放為?」
屈原曰:「吾聞之,新沐者必彈冠,新浴者必振衣;
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
寧赴湘流,葬於江魚之腹中。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塵埃乎!」
漁父莞爾而笑,鼓枻而去,乃歌曰:
「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吾足。」遂去,不復與言。
(圖片來源:網路)
阿…要是他多走幾步路,往東在走一段,就可以到浙江的錢塘江,
那端午節的故事內容就會是錢塘江了,因為它們本是同一個水域!
大家說是不是~~
屈原的故事與伍子胥的故事不謀而合,流傳甚廣,
最後成為端午節的主要故事!
後人又加油添醋,傳說百姓擔心江中的魚兒會食屈原的身體,
於是丟下很多米飯雜糧入江,希望於群高抬貴口,
卻有人在江邊看到疑似屈原的老人,請求他告訴大家,
龍王會搶米,魚兒一樣無米可食,所以必須用龍王害怕的物品,
竹葉以及五色線,把粽子包起來再投入江中,這樣龍王就不敢來搶。
現代已經不以形狀區分,改以炒法與內陷區分
而祭龍王與浪潮神的習俗,也逐漸被取代成吃粽子懷屈原,
較北方地區乾糧居多,人們多以甜粽為主,包成錐型綜,
方便攜帶水煮,也可放置較長的時間。
南方粽則以鹹粽為主,大魚又大肉、醬汁配鴨蛋,
體積較大,一般包成長條圓柱型。(參考:寒食繫清明)
(圖片來源:網路)
時間來到東漢,約是西元140年,
故事主體都還停留在大陸東北東南一帶,
這次是浙江一帶,現今的「東方威尼斯」,有著豐富的河流水渠,
烈女曹娥就是在這居住,她的父親有些古怪,村民們都視為巫師,
不知哪根筋不對,說是要在江上迎伍子胥,
結果溺斃於舜江中,找不到屍體!
但死無全屍在華夏民族中是非常忌諱的,
曹娥悲痛萬分,14歲的她跳江尋父,
三日後父女兩人擁抱著的屍體浮出水面,
人們便將此河改名「曹娥江」,並奉曹娥為水神!
雖然隔了約600年,原來曹娥是李白的跳河前輩~!?
最好啦! 人家曹娥是盡孝,李白只是喝醉失足!
這是浪漫! 男人果然都沒神經~
可能大家又擔心魚群實在吃得太厲害,粽子還沒沉到底就沒了!
前前後後又有這麼多英雄豪傑跳將自殺,
丟在多粽子也難保魚兒會吃他們身體,於是開始使用大量船隻,
並將船隻雕刻成龍的樣子,在投粽前先驅趕魚群,
可是划著划著也無聊,漸漸地比賽龍舟的習俗就成形了!
唐朝的造船技術已經蠻發達,遊湖過江的難度大大降低,
但遇到大風浪還是難免會翻船,
這時就流傳著一種有趣的祈禱方式 - 「划水仙」,
船沉時手拿湯匙與筷子,用划龍舟的姿勢在水中一直划,
就能得到水神的幫助,活著游到岸邊。
開光儀式不久也跟著出現,人們虔誠祭拜水神(水仙尊王),
請高人畫上龍眼,以達畫龍點睛之效,
航行時還需敲鑼打鼓,確保能嚇走江中的魚群。
到後來也不一定是拜曹娥,
也有的拜大禹、龍王、伍子胥、屈原、項羽、李白等,
反正都是學長姐、學弟妹的關係。
終於大勢已定了嗎?
接著南宋(西元1200年左右),其北方有個強大的金國,
原本是住在東北的女真族(匈奴之一),南下滅了大宋王朝而建立的金國,
而原來的漢人則南移成為南宋,當時就留傳著一個傳說,
被視作是對金國的敵意,也是南遷的漢人在適應南方氣候的記錄。
有一次,玉皇大帝下聖旨,命龍王降雨解旱,城裡下一點,城外下三點。
但這位「金國老龍王」是個老糊塗,居然下反了,
城裡下三點,城外下一點,造成城內大水漫漫,城外的農田乾枯荒蕪,
玉皇大帝大怒,下令在農曆5月5日斬金國老龍王。
門上的菖蒲(水劍)就是斬龍王的刀,艾草聽說是止血藥,
舊時代小孩子在帶的五色線,紅、黃、綠、黑、白,
則是龍王討厭的東西之一。
(圖片來源:網路)
宋朝時,航海、造紙、印刷等技術,快速發展!
各地出現各式各樣的「地方版」端午節傳說,還有龍舟的不同形式。
端午節已經從北方往南方傳,接著又逐漸往西南「進化」。
故事來到重慶,這兒有山有水,
但在人們居住的城鎮中,卻沒有廣又深的河流可供比賽,
於是改成類似祭典的方式,唱著賽山歌,
頂著路上的龍船作表演,這就是所謂的「划旱龍船」。
同樣的,故事來到貴州苗族的陡水河,傳聞古代有條邪惡黑龍,
兇猛殘暴又到處害人惹事,有天黑龍殺了老漁夫的兒子,
帶著大刀跳入水中,用三天三夜斬殺黑龍,
黑血濁了整條江面,久久不退色。
有名少女用扁擔撈落水的水勺,兩物接觸時,發出敲擊聲,
頓時黑血退去,恢復光明的河面,
村民為了紀念除惡的老漁夫,以及帶回光明的少女,
苗族的龍船因而分子母船。
(圖片來源:網路)
甚至從雲南等地往越南、寮國、緬甸、泰國、印度,
東邊的日本和台灣也逐漸有明顯的端午節習俗出現。
現代的端午節就這樣形成了!
苗族的子母龍船㐃
柬埔寨的人龍船 㐃
印度的舥蛇船㐃
泰蘭王室的亞捫龍船㐃
Copyright © 2014 林家德 All rights reserved.
版權所有 轉載請告知,並附上清楚的出處連結